赣教基字〔2014〕55号
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
2014年2月,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精神,省教育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中小学实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赣教基字〔2014〕1号),对做好中小学就近入学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深化改革,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取得了良好成效。吉安市为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认真办好农村教学点,从2013年起至今恢复农村教学点161个,出台了《吉安市村级小学(教学点)管理规程(试行)》,村小教学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宜春市积极扩充城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近两年中心城区新建义务教育学校5所,改扩建2所,新增学位11800个;推进校际联合办学,城区2所优质初中、6所优质小学分别与4所薄弱初中、6所薄弱小学联合办学,有效化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九江、赣州等地全面推行阳光招生,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特别是省会城市南昌市,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就近入学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出台了《关于严禁非政策性择校行为的通知》,提出“五条禁令”: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受理任何形式的非政策性择校行为;不得开展以择校为目的的共建活动;各部门不得违规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全市机关干部职工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出非政策择校要求;对违规受理的非政策性行为一律予以清退,坚持抵制招生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坚决拒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不良行为。南昌市教育局广泛调研,精心组织,采取合理调整地段、全面划片就近入学、优化网点布局、扩大优质资源、完善配套制度、取消特长招生、试行对口招生等措施,确保了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南昌市克服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快、择校矛盾多等困难,把破解群众关注的“择校热”难题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攻艰克难,真抓实干,取得了城区中小学招生基本实现“零择校”的目标,群众满意,社会认可,为全省树立了榜样,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当前,全省教育系统正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学习借鉴南昌市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经验做法(附后),扎实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做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提高治理能力,促进教育公平。
附件: 南昌市教育局《加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江西省教育厅
2014年10月11日
附件
加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南昌市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江西省义务教育条例》,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在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市教育局着力加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行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科学谋划是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前提
一是高位推动。南昌市委、市政府以破解中小学“择校热”难题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教育招生改革,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难点热点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相关问题,就破解“择校热”难题达成高度共识,为推进教育招生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专项调研。南昌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的破解中小学“择校热”难题专项调研组,对全市中小学校存在的“择校热”现象及成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破解我市中小学“择校热”难题的调研报告》,提出了破解“择校热”难题的对策以及工作目标,为实现中小学校非政策性“零择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是政策保障。南昌市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严禁非政策性择校行为的通知》(洪办字[2014]33号),提出了在城区范围内禁止非政策性择校行为的五条禁令,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严格执行教育方面的法律规章,不得受理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以任何形式提出的非政策性择校要求。同时,要求全市各级机关、单位及其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表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非政策性择校要求。为实现中小学校非政策性“零择校”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四是营造氛围。市教育局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合作,及时发布招生工作政策,做好招生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多方位、多视角宣传教育,做到政策和规定家喻户晓。在南昌电视台开辟“教育讲坛”专栏,邀请教育局领导、教育专家、学校校长讲授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据不完全统计,市教育局共在省级媒体发布政策684次,在市级媒体发布政策418次,其中宣传招生改革新政168篇。为加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杜绝非政策性择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是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关键
一是出台系列新政,实行阳光招生。研究制定了《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4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划片决策制度》、《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信息公开制度》、《南昌市教育局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招工作监督的实施办法>的通知》、《2014年南昌市中小学招生工作操作流程》、《2014城区“小升初”工作若干问题处理流程》等系列规范招生工作文件,建立了信息采集联审、学区划片决策、招生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就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流程、家庭住址信息更改、网点不足生源调整、学校反馈核查信息处理、回昌就读信息采集、申请复议等系列具体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了招生工作阳光、规范、公平、公正。
二是合理调整地段,严格划片招生。今年6月初,市教育局根据辖区内学校布局、规模和生源分布状况,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公布了《2014年南昌市城区初中学校招生学区范围》,为辖区内每一所小学、初中合理划定招生学区范围,保证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相对就近入学。共调整270条街巷及楼盘,增加学位4500多个。南昌外国语学校、南昌二中、南昌三中等一批优质学校扩大了招生学区范围。在省教育厅协调和指导下,南大附中等8所省属事业单位办学校在满足教职工子女入学需求后,空余学位全部实行划片招生。
三是取消特长招生,规范办学行为。从2014年秋季起,南昌市全面取消义务教育特长招生,禁止以外语特长、体育艺术特长、少年班等名义选拔或变相选拔招收特长生。其中南昌市第十中学少年班和南昌市外国语学校初中全面取消考试招生,做到免试划片就近入学。
四是探索招生改革,试点对口招生。在南昌市经开区试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工作,区域内6所初中对口招收22所小学毕业生,1347名小学毕业生得到了合理安排,对口招生运行平稳,教育行政部门、初中、小学都反映招生工作轻松,社会反响良好,为全市进一步做好对口招生工作,实行就近入学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五是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随着南昌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市教育局出台了《落实<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实施细则》,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切实保障了来昌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4年秋季,全市小学一年级接收来昌随迁子女12770人,初中一年级接收来昌随迁子女12765人。
三、扩充资源,标本兼治是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根本
一是优化网点布局,保障就近入学。市教育局认真开展网点布局调研工作,对中心城区义务教育网点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了网点撤并;对青山湖区、高新区、西湖区、青云谱区、红谷滩新区等义务教育网点盲区,采取新建学校、政府购买闲置校舍举办公办学校、启用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整合现有资源等多种途径消除义务教育网点盲区。近三年来,全市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78所,新增学位12000个;新建普通高中学校6所,提供学位19680个。今年启动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三年建设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42所学校,新增学位44000个;加快南昌外国语学校九龙湖校区、实验中学高新校区等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步伐,可提供学位7500个。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以改造农村小学、教学点校舍、配备教学设备为主要内容,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用三年时间,计划完成7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推进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资源人人通和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三通两平台”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县城、农村的学生与城区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是多种模式并举,拓展优质资源。市教育局采取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组建教育集团、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普通高中校际共建等办法,扩大优质资源。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学区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根据地理位置相近、资源优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学区化管理改革范围,由南昌市第一中学等33所学校组建10个学区,积极探索学区内干部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同步、学生活动同步、教育质量考核同步,让更多的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四是推进教师交流,整体提升质量。市教育局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整体提升教师师德师能基础上,打破城乡校际壁垒,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大力开展教育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干部教师交流工作。2014年在南昌县试点,计划2015年在全市推开。南昌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用”和“校长教师轮岗”制度改革,实施教师校长县域内合理流动,2014年春季开学之初,全县有12位中小学校长和60余位教师实行交流和轮岗;青山湖区教师交流达到105人次。通过教师交流和结对帮扶,农村学校、边远学校、薄弱学校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南昌市教育局坚决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实行阳光招生,从制度层面上遏制了“择校热”现象,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良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