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 经验交流 > 正文

兰州理工大学:变“输血”为培育脱贫“造血”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9-14 11:01:14

       “大学真漂亮,我以后也要上大学!”近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乡李坪小学六年级学生杨进海在参观了兰州理工大学校园后欣喜不已。当天,“走进大学校园”活动邀请联村联户“双联”帮扶对象——果园乡180多名师生来学校观看航模展,参观校园和工程训练中心。

  果园乡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山区,常年干旱,属于国家级连片特困区域。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是制约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2年,全省“双联”行动以来,兰州理工大学承担对东乡县果园乡7个行政村的扶贫工作。为帮扶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该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精准“治”贫。如今,在果园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去了,村民们科学致富的思路宽了,离好日子越来越近。

  果园中学是山区学校,原先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滞后。兰州理工大学根据果园中学实际,研究制定支教帮扶计划,每年选派至少两名大学教授支教,并依托兰州理工大学附中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

  兰州理工大学“双联”办专职副主任王斌认为,要想真正脱贫致富拔穷根,就得依靠先进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不仅让村民有致富信心,也要有“脱贫不返贫”长远规划。

  今年,李坪村村民马文林等发起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贷款已落实,养羊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养羊是传统产业,以前村民自己散养,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也不行。”马文林说,有了互助社和专家的科学指导,规模化养殖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王斌说,学校还派科研人员对果园乡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采集科研信息。同时,为成立的7个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各注资20万元,并为村民修建了灌水渠道,硬化了道路。学校每年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在果园乡栽植各种苗木。目前,7个联系村的啤特果、皇冠梨等苗木已达8000多株。

  “产业要持续发展,就要有更多学生走进大学接受教育,用文化和知识带动家庭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丁虎生说。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1版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