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锐
【人物简介】温锐,现任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资深教授、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文科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学位办历史学科组长。曾任中国民主同盟江西省委会副主委、省人大常委、省政协常委、省学位委员。
他是1980年代国家恢复学位制后,最早回江西工作的三位博士之一;他是放弃在南开、北大、武大任教机会,毅然选择回报家乡的情义男子;他是自称为“只是一名教书匠”的谦谦君子;他曾是常与学生同吃同住,切磋学问与人生的仁者之师;他是江西财经大学资深教授、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温锐老师。
温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只是一名教书匠,这一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了一名教书匠。”
不怕吃亏,甘于奉献,他将这种信念化为实际行动,投身于中国经济社会史与农民问题的研究;父母之心,开化学风,他把这种态度倾注于师生交往当中;赤子之心,笔耕不辍,他将探讨问题、释疑解难,视为做科研的最大“刺激”。
求学不易 感恩时代
“你们既然叫我老师,到我这里那就是我的学生,桌子上有苹果,你们几个快分着吃。”话音刚落,温老师就拿着水果刀亲自给我们分水果吃。在与温老师交谈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不仅有一个儒雅学者的风范,更有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
“我是出生在当年共产党起家闹革命的地方,一个小山村,我是农民的孩子。”温锐老师说,“从村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最后经过乡村教师的历练和组织的推荐,成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的“时代的宠儿”。在大学里,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理想、特殊的锻炼、特殊的教学,观察与比较,走出迷信与民粹,思想逐渐成熟。真要感恩时代,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力,锻造了我们的价值观,现在估计很难再有像我们那一代能吃苦的人了。”
何为大学 何为师生
著名大师梅贻琦认为,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而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正如温老师提到,一所大学,再怎么发展,科研如何厉害,他的根本还是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大学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真正的成才还是要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我们在大学的那个年代,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的老师那时候带我们做科研就是和我们吃住都在一起,当然男女自然是分开住的,”温老师开玩笑说道。“所以我早期带学生出去实习、调研的时候,也是和大家一起住,从不要求单独住一间房,就像我读大学的时候一样,经常和室友讨论问题直到十一二点。”
“对待学生,温老师常怀父母之心,他和他的夫人——杨老师,对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如数家珍”,关心我们的学习、成长和生活,能够拜在温老师的门下是我一生之幸。”温老师的学生曹国新说。(曹老师于3月21日在麦庐2教接受采访时所说)
耐住寂寞 熟稔技能
“年轻人走向社会难免会遇到“诱惑”,有“诱惑”是好事,有诱惑你才会努力,才会去奋斗。进入大学之后,对我的 “诱惑”,或者说“吸引”,就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问题及其解难释疑;就是这种诱惑所致,“现在想让我停下来不做恐怕已经很难了。”
走向各个岗位的学生都一样,我跟他们讲,千万不要有“暴富”心理、“暴发户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当老师的,不要想着一下子发多少篇论文,明天就成教授;做行政的,更要一步一个脚印......”温老师谆谆教诲春风化雨,授业解惑传艺育德。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温老师是国家恢复学位制以后,最早回江西工作的三位博士之一;那时大学还是毕业分配,南开大学老师动员他留校任教,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也来要人;但是,温老师已经割舍不了家乡那片热土,放不下为近百年来家乡父老那些应该拨乱反正问题的吸引。
“三农问题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另外我是农民的孩子,农民作为社会底层人民,需要帮助,所以我选择深耕这个课题”;“动态开放小农论”和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与再认识,就是我奉献给家乡父老的一片深情。温老师说。
“温老师对待科研,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现在,他仍然是天天晚上十点才离开办公室,这一点实在让人佩服”,曹国新老师说。
采访结束后,我们几位同行的人说,这一下午我们实在是“赚”到了!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最后,我们衷心祝愿温锐老师以后的生活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胜意,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温老师寄语】:我是一个教书匠。46年前,我是一个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知青;不久,便在家乡的农村宗祠里拿起了教鞭,开启了我人生的教学生涯;接着,我有幸进入了江西师大、福建师大、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现在,最终扎根于江西财经大学。在这几十年的风雨中,教书育人和自我心灵的滋润与完善,始终是我生命的追求,而一届届不同层次的学生,则是我人生追求的助手、朋友和参照。来到江西财大,我已经进入半百年纪,先后经历过各种考核和近年的免于考核,也经历了国家社会的诸多变迁;然而,所有这些能够左右和影响我心灵的已经十分有限;这使我人生的慰藉总是油然而生,并常借以与同学共勉。从中学时代开始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喜欢在朗诵毛泽东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诗句中,放飞心灵。今后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我也期待着未来的生命,能在“闲庭信步”中前行!
(策划/文良 文/王晓震 图/北京校友会 编辑/叶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