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真情讲述感悟,青春告白祖国
青春告白祖国宣讲稿(化生材“菌”民融合团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是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菌”民融合宣讲团。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我们团队的扶贫地区为江西省抚州黎川县,1933年5月,周恩来同志提议建立以黎川为中心的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作为红色革命老区,黎川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但长期以来仍为贫困地区,我们从黎川传统食用菌产业着手,助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黎川有着悠久的食用菌种植历史以及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优越条件,在明清时期,黎川草菇更是被选为贡品。时至今日,拥有着得天独厚资源的黎川县,却仍有着1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千余低保贫困户。这是为什么呢?
以黎川的日峰镇联盟村为例,当地的菇农食用菌种植分散、销路狭窄、收购价格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老乡们守着宝贝却依然贫穷,联盟村135户村民平均年收入却仅有2500元,为响应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理想,实现青年在70周年之际对新时代的深情告白,我们帮助他们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数据,制定统一标准,将他们的渠道拓宽,依托高校和企业的力量,解决老百姓的难题,助力精准扶贫,实现青春梦想。
“菌”民融合团队切实地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将高校的人才、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的农村地区,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推动大学生益农扶贫项目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农户间落地对接,带动企业与农户携手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将我们所学所识与新时代建设充分融合,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新时代告白。
最初接触菌菇种植时,我们体验着黎川农民最原始的育菌过程,简单的土砖烧火灭菌房,灭菌效率极低,且高温的工作环境给育菌过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菇农们做着几倍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收获。育菌过程分为制袋、灭菌、接种,菇农利用废弃农作物自然发酵,将菌菇装袋。这一制袋过程可谓是令人煎熬、臭气熏天。团队里不少城里来的孩子第一次干这种农活,但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汗水浸透了每位成员的衣衫,恶劣的生产条件并没有让我们退缩,反倒更加坚定了我们改良育菌技术的信念,立志要为菇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依托高校平台,经过在实验室里上千次地育菌实验,解决了在制袋、灭菌、接种这三个育菌过程中的痛点,提高了制袋效率,提升了灭菌成功率,培育了优质菌种,降低了菇农们的育菌难度,增加了出菇数量。
出菇数量提高了,销售又是一个难题。菇农们辛辛苦苦培育出了食用菌,十几里山路,菇农带着自己的农产品去镇里的集市售卖。储存过程中、运输路程上、销售过程里,坏掉的食用菌不计其数,菇农们深受销售难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搭建了互联网溯源销售平台和分级销售体系。保障了产品的安全,让好的食用菌价格卖得更高,切实提高了黎川菇农的实际收入,用我们的汗水,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青春向新时代告白。
与传统种植相比,我们团队改革的育菌模式做到了应季种植、周年生产、分级销售、绿色循环,四位一体的全新生产模式,在让老百姓富裕的同时改善了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是要求我们这一代的青年用在心上,走在路上。截至目前,我们团队累计帮扶四千三百余人。其中有一位村民让人印象深刻,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同学们,一定要多来黎川做客啊!”热情地招呼着我们的是日峰镇联盟村村民孙龙云,这个87年出生的小伙子,于2016年返乡创业,开始种草菇,由于他不懂技术,头一年直到把菇子全卖了,才发完农户的工资。为此他一直苦无头绪,这时我们学院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了他的问题并对他进行指导:把温度调到16℃以下,草菇就停止生长了。开始时他还半信半疑,买来了两台空调试验,发现的确奏效了。可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跟着来了——空调的风把菇子吹得太干,棚内湿度不够,于是我们团队再次支招,让他在基地安装喷水装置。一来二去,孙龙云的草菇规模从开始的1万4千袋增加到如今的30万袋。草菇实现集中开伞,去年他一口气挣了20万,不仅办起了自己的公司,而且还买了一部小车。孙龙云高兴地说道。“眼下新种的6万包木耳也要收尾了,感觉日子还能过得更好!”他激动地握着我们地手,说“菌”民融合就是他的福星啊!
村民孙龙云的故事只是我们在脱贫一线工作多年来的一个缩影。我们的团队将自身所学运用于实践,将青春的梦想与新时代的中国梦融合,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正如习主席告青年寄语“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脚踏实地,我们用实际行动向新时代表白,凭借着实际扶贫成效获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取得了一系列的喜人成果,受到了包括人民网、江西日报在内的多家知名媒体的关注报道。
今年我们“菌”民融合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期间也有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但从始至终,我还是一直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论名次是好是坏,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并在过程中磨砺自己。我和队友们跑到没人的机房一遍遍预演我们的演讲答辩,一次次的打磨,让我们的底气越来越足,最终顺利进入决赛并取得铜奖的好成绩。
东华理工的工匠精神鼓励着我们走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农户最真实的需求,东华理工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惧失败,一次次在实验室里研发新菌种。目前,我们已获得了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同时获得了ISO相关认证。
总的来说,我们的团队有技术、有资金、有人才,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团队成果。感恩国家的扶持、学校的资助,我们将继续推动企业合作,持续研发优良菌种。
最后,我想请大家观看一段我们团队精心制作的活动短片。
“菌”民融合:育菌富农家,扶贫新模式。助力攻坚扶贫路,倾注青年家国情。通过“菌”民融合这个项目,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明白祖国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了农民、企业的艰辛,让我们受益匪浅。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怎样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能否确保各项脱贫任务如期完成,直接关系到这场战役的最终成败。
70周年成立之际,“菌”民融合团队响应习主席对青年的号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在这里我们真正地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作为东华理工的学子,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青年,我们愿意将我们的青春热血,抛洒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根深沃土,我们向新时代告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