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实践中闪光——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七彩假期·筑梦童行”服务队实践案例
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七彩假期·筑梦童行”服务队实践案例
2019年7月2日-11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七彩假期·筑梦童行”服务队共33名师生前往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坑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修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服务队在当地开设了“七彩课堂”进行义务支教,助力当地文化脱贫;走访了贫困户进行扶贫调研,收集了农户脱贫前后的对比资料;寻访了当地的红色故事,将红色记忆改编拍摄成了微电影。队员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国情,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革,体会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明白了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
一、“七彩课堂”,点亮留守儿童的彩色梦想
蜻蜓低飞的傍晚,暑气渐渐消散,义坑村文化中心的广场上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在墙上贴下心愿便利贴后,略带羞涩的挥挥小手和队员们道别,朝着家的方向走去。队员们仔细看着墙上一个个字迹稚嫩的心愿,视线突然被一个特别的心愿所吸引,上面写着:长大以后要帮助中国人民。队员们的思绪顿时都被拉回到昨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上。
那天,嘀嗒的雨声、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和教室里的歌声谱成了一首交响曲。孩子们正在学唱《我和我的祖国》。课间休息时,一个小女孩拿着队员们带去的卡纸和颜料画了一面五星红旗。队员们问她为什么要画国旗,她说,“电视里放这首歌的时候都要挥小国旗的,我们这里没有,我就自己画一个。”没有人教她国旗要怎么画,但国旗的样子是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和呼吸一样的熟悉。
课堂上,队员们教唱了爱国歌曲,解释了爱国的含义,而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爱国的理解。队员们在孩子们的身上学到,爱国就像血液一样,是深深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之中,无需言语,但见行动。那天以后,总能不时的听到他们自顾自的哼唱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里有喜悦、有坚定、有自豪。
走村入户,扶贫路上携手奔小康
走访过程中,烈日炙烤,无风亦无云,仅有荷花与稻田的清香相随,以及耷拉着脑袋趴在路边的黄狗作伴。一两只蜻蜓似是引路的使者,带着队员们炽热的心素履前行,走入了一户白墙灰瓦的村民家中。
村民名叫郑镇虎,今年60有余,家中有6口人,但多是妇孺,收入微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厄运总是接踵而至,老人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和肺结核。从此,巨额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更是裹上了厚厚的阴霾。好在苦日子也有尽头。2015年,一群“小伙子”来到他家,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资料整理、数据核实、贫困入库。之后,这群“小伙子”便带着“好政策”再次来到他家,医疗保险、低保支持、医疗费用报销百分百等等,一家人总算迎来了光明。说起这段经历时,队员们还能看到他眼里闪烁着欣喜的泪光,还能感受到他对国家政策和扶贫干部们的感激之情。
队员们还得知,自从扶贫干部与他家结对后,每月都会上门了解他家中的情况,哪怕有事无法抽身也会通过电话与他沟通。队员们深知村中的地形情况,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屋是建在山坡上、山坳里,若要深入更偏远的农户,就只能徒步。就在这种情况下,扶贫干部们却长年累月如一日,不断把“好政策”带进每一个贫困户家中。队员们不禁为扶贫干部们坚守岗位的执着而深深感动,他们用双脚丈量了村中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将汗水挥洒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为义坑村脱贫致富不曾忘记的初心和使命,让队员们肃然起敬。
离开郑镇虎家后,队员们脑海里的故事像夏日的热浪一样久久不能消散,他们都心照不宣地一直向前走,似乎是在追寻着扶贫干部们的步伐,在村中留下自己的坚定足迹。
红色故事寻访,追寻心中的红色记忆,传承坚定的革命理想
在这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小山村里,住着许多抗战老兵,他们大多年近百岁。虽然已口齿不清,但讲到那段经历时,他们的眼里依旧充满着忠诚与坚定。
还没走到退伍老兵刘武卿的家,就听到远处传来的戏曲声,顺着悠扬婉转的曲调,队员们走近了这个“光荣之家”。在得知队员们的来意后,老人讲起了那段峥嵘岁月。回忆将他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的眼眶中不时闪着泪花。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没有我们,没有我们的现在,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生活。”望着老人脸上的那股坚定,队员们突然对从小唱的那首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是无数的共产党员倾心奉献造就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队员们又想起了红军驿站中展示出的那段“红色家书”:“你们要牢记自己是红军的后代,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要与人为善,不可张狂。努力学习真本事报效国家,决不可打着父母的招牌,托关系找门路去追求名利......”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队员们决定要接过为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大旗,发愤图强,立志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