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发动机学院“黄埔一期”开班
九月的昌航,硕果累累;金秋的校园,桃李芬芳。9月18日,南昌航空大学隆重举行全国首个航空发动机学院的首届“航空发动机班”开班仪式。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总经理李方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总经理助理、科技委副主任向巧,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兴超,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汪立夏出席仪式,与全校在家校领导、师生代表及首届本科班的73名同学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李方勇在讲话中指出,建校66年来,昌航鲜明的航空国防特色、深厚的航空国防文化底蕴,深深感染激励着全校师生服务国防、献身航空,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学校在基础研究和型号研制等方面与中国航发开展了广泛合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迈上了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昌航空大学与中国航发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去年的8月28日,共建的航空发动机学院挂牌成立。学院的成立,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产教融合育人的再创新、再出发,是中国航发践行“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更是校企携手贯彻落实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李方勇对首届“航发班”的新生们寄予深切期望:一是立意高远,不负时代重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同学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秉持航空报国的坚定信念,立下为祖国航空动力事业奉献青春的雄心和抱负,在新时代的前进洪流中击水搏浪、勇立潮头。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航空发动机是大国强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国家军民用品航空装备的“命门”。我们与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巨擘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艰难险阻,在求学求知、克艰克难的道路上,不会一马平川,希望同学们在未来求学路上不气馁、不懈怠,坚忍不拔、矢志不渝,永远不坠青云之志。三是踏实勤奋,不图浮名虚誉。航空发动机知识浩如烟海,航空发动机技术复杂艰深,航空发动机征程任重道远,惟有脚踏实地、刻苦勤奋,不做虚功、不务虚名,才能成为最后成功的登顶者,而不是沦为“失路之人”。航空发动机世界不仅大而且充满挑战,希望同学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汪立夏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首届“航发班”开班表示祝贺。汪立夏指出,传承航空基因、讲好航空故事、培养航空人才、共圆航空之梦,是南昌航空大学肩负的历史重任。希望昌航以此次开班为契机,进一步彰显航空特色、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江西航空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希望“航发班”的同学们怀揣航空梦,有理想、有抱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者和航空发动机“中国心”研发的中坚力量。
作为企业代表,同时也是南昌航空大学2005级优秀校友,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党建工作部副部长、团委书记蒋武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在校的体会,鼓励同学们做到“三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交好“三个朋友”(与课堂为友、与图书馆为友、与运动场为友);期待同学们能加入中国航发的大家庭,一起携手铸就最强“中国心”。
罗胜联在讲话中指出,首届“航发班”的开班,标志着学校与中国航发在航空发动机研发人才培养工作上迈入了新阶段。罗胜联向新生们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大家做航空事业的“先行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来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用求是创新、苦干实干的方式求科学之真、修人文之善,养成知行合一、用心做事、踏实做人的人格品质。罗胜联强调指出,学校一定会把握住合作机遇,将中国航发的各类资源和平台优势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高难度科技攻关、高层次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
郭杰忠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天是昌航首届航空发动机班开班的好日子,今天还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九•一八”。87年前的民族屈辱,赋予了我们今天更加厚重的历史责任,激发了我们更加强烈的航空报国的壮志雄心。希望你们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开班仪式前后,在党委书记郭杰忠,校长罗胜联,副校长黎明、聂威、熊震宇、顾有平的陪同下,来宾一行参观了南昌航空大学校史馆、国防科技展厅、飞行器学院机库等地,对学校浓郁的航空国防文化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表示肯定和赞许。
期间,学校举行仪式,聘请学校校友、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党建工作部副部长、团委书记蒋武,学校校友、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桂涛分别担任航发班180651、180652班的名誉班主任,助力学生成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