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创新团队——在资源保障的征途中砥砺前行
编者按:3月4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了名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报道,展示了2018年自然资源部遴选(国土资源领域)产生10个科技创新团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团队风采。东华理工大学汤彬教授团队带领的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创新团队名列其中。文中介绍该团队的基本概况、主要业绩、创新成果和贡献、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等,展现了东华理工大学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团结一致、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
——2018年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2019年1月16日,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关于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自然资党发〔2019〕2号),围绕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出5方面20项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大创新的宣传激励。加大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宣传力度,自然资源报等媒体要以开设创新专栏等方式,加大对技术创新难点、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科学求索精神的宣传力度,展现科研团队和人员的创新业绩和贡献,提升科研人员创新成就感、荣誉感,激发献身自然资源事业的热情。”为落实部党组文件精神,在自然资源行业弘扬爱国奋斗、崇尚创新的时代主旋律,本期以2018年自然资源部遴选(国土资源领域)产生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新团队等10个科技创新团队为对象,重点介绍各创新团队基本概况、主要业绩、创新成果和贡献、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等,旨在弘扬各创新团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团结一致、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发自然资源行业科技工作者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在科技创新领域建功立业,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资源保障的征途中砥砺前行
团队名称: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创新团队
依托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负责人:汤彬
铀是核能发电和国防军工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确保铀资源供给事关国家安全和低碳环保的长远目标。面对我国“少铀”甚至是“贫铀”的尴尬局面,原核工业部地质局依托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创建了以汤彬为负责人的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团队(放射性物探科研组),于1991年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核工业部)授予为“七五”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团队以“快速探明铀矿储量、保障资源增储”为长期奋斗目标,依托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成为我国最早一批从事铀矿核测井方法理论和技术装备研究及开发的科技创新群体。
在快速铀矿勘查与钻孔元素定量领域勇于探索和实现
团队在汤彬教授的带领下,得到自然资源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防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持续资助,针对铀矿勘查难以推广无岩心钻探技术,因而也无法克服“取芯钻探效率低、化学分析周期长、元素定量成本高”等缺陷,研发了仅由测井结果圈定铀矿体边界、确定放射性矿产元素含量的快速铀矿勘查方法与钻孔元素定量技术,在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等方面突破了欧美对我国的封锁,解决了难以高效率低成本实现铀矿勘查定量的世界性难题,创新了在钻孔现场“细分铀矿薄层、区分非矿夹层、确定元素含量”的先进铀矿测井与定量解析方法,成果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并成功应用于我国2/3以上的铀矿探采和储量估算,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近100亿元,对保障我国铀资源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持续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民用核技术和核仪器同样被国外封锁与垄断。团队将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的方法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到环境辐射监测、安检通关、反核恐与核应急等领域,研制出以通道式车载/行人放射性监测装置、核素识别与比活度快速检测仪等为代表的专用型核辐射探测成套仪器设备。6大系列30余种民用核仪器在我国环保、海关、边检与出入境口岸得到了广泛应用,成果产业化企业(中广核贝谷)成为国内核仪器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主要提供商,其销售产值和技术服务收益达3亿余元/年。
团队在砥砺前行中茁壮成长
东华理工大学是伴随我国核工业创建而成立和发展的一所具有地学优势和核学科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强有力地支撑团队由成立之初的3人壮大到30余人。创始人汤彬教授是国家重点研个学术团体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为团队注入了坚守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精神;团队坚持不变“核”心、弘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两弹一艇”精神,服务国家核地学事业。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多
团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走在固体矿产快速勘查定量的新征途上,正在努力突破“铀裂变中子测井” “固体矿产造岩元素中子伽马测井”等方面的方法理论、关键技术和仪器设备,努力冲破非铀等固体矿产勘查离不开“钻孔岩心取样和岩样化学分析”等限制,有望提高固体矿产勘查效率并减低成本。
“路虽远,行则将至”,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团队“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团队将继续在为国奉献的征途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