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种子在边疆播撒核军工文化在戈壁传承 ——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服务队新疆实践纪实
7月7日正值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服务队走进新疆阿克陶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服务队有机融入学校核军工文化特色,通过历史课堂、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图:服务队员在新疆阿克陶县为孩子们讲述抗战历史。
“88年前的今天,是刻印在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卢沟桥的枪声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烽火,革命先辈英勇抗战,顽强不屈,最终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在帕米尔高原下的课堂里,一起守护这份记忆。”队员们运用多媒体资料,为孩子们深情讲述“七七事变”历史。五年级学生古力格娜在课后感慨:“我更加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一定要牢记历史、努力学习。”
在阿克陶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昆仑佳苑社区,服务队将核军工精神与新疆“胡杨精神”“兵团精神”相结合开展宣讲。队员们以东华理工大学周义朋教授为例,讲述其如胡杨般扎根戈壁十余载,为铀矿勘探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科学家在沙漠造原子弹,和我们新疆人在戈壁滩上建家园,都是了不起的奋斗。”孩子们在互动中感悟精神力量。
图:服务队向孩子们介绍核工业先驱与戈壁精神。
东华理工大学青年学子通过特色实践活动,将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传递给边疆青少年,既深化了民族团结教育,也为当地青少年成长注入了精神动力。服务队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边疆地区生根发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东华理工大学 王培龙 欧阳子怡 文/东华理工大学 黎雯婧 赖志涛 李小亭 编辑/范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