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开放的江西,走进时代赣商② ——江外院思政实践小分队与“土人参”的乡村振兴奇遇
江西,一片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红土地,如今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宜春市铜鼓县,一株小小的黄精,既传承了传统赣商“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精神的基因,又注入了“开放合作、数字赋能”等新时代元素,成为新时代赣商精神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鲜活样本。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青苗”思政实践小分队深入铜鼓,用脚步丈量产业振兴之路,以多语种架设开放之桥,揭开了黄精产业背后的振兴密码。
乡村振兴:江西对内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清晨的铜鼓县排埠镇,薄雾笼罩着连绵的山林。实践队员们来到黄精种植户许大伯家中,许大伯热情地领着队员们查看屋后漫山的黄精,“以前我们上山采野生‘土人参’,现在政府教我们科学种植,还给我们补贴政策,每亩的产值能有15万元!”许大伯朴实的笑容,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秋收起义纪念馆,泛黄的电文、生锈的大刀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当年革命先辈在这里播撒火种,今天我们在这里种植黄精,都是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指导老师唐展将江西的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结,沉浸式的思政教育让实践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开放解码:黄精产业的振兴实践
实践队员们循着产业链条,先后走访了黄精产业办、当地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及生态林场,开展深度调研。在当地黄精产业办公室,队员们了解到铜鼓县政府大力扶持黄精产业发展,推动完成了从传统采摘野生黄精到规模化林下种植的科学转化,近三年黄精种植面积增长343%,带动就业人数翻番,农户收入也实现了翻番。当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将黄精加工成茶、蜜饯、酒等十余种产品,销往沿海发达地区。在黄精企业展厅,琳琅满目的黄精衍生品令小“青苗”们惊叹——从传统药材到茶饮蜜饯,一株黄精的“七十二变”折射出产业升级的智慧。
铜鼓黄精产业的林下种植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则实现了多方共赢,就连包装设计都融入了秋收起义的红色元素。从种植技术推广、品牌打造到市场开拓,铜鼓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这种合作共赢与传承创新并重的商业智慧,正是新时代赣商精神的生动体现。
语言+电商:架设农产品出海新通道
“Este producto es 100%natural!”(这是100%天然产品!)实践队员用西班牙语录制产品推介视频。小分队基于深度调研和多方查验资料,发挥语言特长,为当地黄精产业提供翻译服务,完成黄精宣传片西语、法语、葡语版本的翻译。
依托青年学子的新媒体技能,“青苗”实践队化身助农主播,在合作社搭建临时直播间,以沉浸式展示黄精种植环境、加工工艺、黄精产品试吃等方式,开展“黄精好物专场”直播活动。短短2小时直播中,获上万人次点赞。
当青春遇见乡土,当课堂连接田野,“探寻开放的江西,走进‘时代赣商’”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探索铜鼓黄精产业的振兴实践,展现了江西在乡村振兴中的开放姿态和创新举措,体现了新时代赣商正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动江西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未来,这片红土地将继续书写更多开放与发展的新篇章。(图文/校团委 编辑/范俊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