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高校要闻 > 正文

踏访赣西红土地 熔铸青春赤子心 ——江西机电职院“逐光”社会实践服务队赴铜鼓开展 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3 19:20:22

  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逐光”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江西省铜鼓县,开展青春接力走红途,行走思政铸新魂”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队员们踏访革命旧址,聆听峥嵘岁月,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队首站抵达省级红色名村永庆村。1927年9月15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回师铜鼓,驻扎于万寿宫。在此三天两夜,毛泽东深刻总结起义经验,首次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在毛泽东化险地,毛泽东同志曾在此化险为夷,留下“一脚踏两省,四圆定乾坤”的传奇故事。队员们在毛泽东铜像前敬献花圈,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毛泽东同志冒险赴铜鼓指挥秋收起义、途中遭遇险情后机智脱险的惊险历程。通过情景还原与文献资料,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危急关头的智慧与从容。





  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军旗猎猎”“沙洲阅兵”“排埠思索等五大展区全景式再现了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的壮阔场景。馆陈列的珍贵史料、图片及文物,生动还原了1927年9月11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铜鼓集结、庄严誓师并奋勇出击的历史场景。斑驳的军旗、简陋的武器,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队员们通过多媒体展陈与互动体验,深入领悟了秋收起义旗帜鲜明闹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深远影响。




  在铜鼓县城郊,实践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庄严肃穆的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巍峨的纪念碑直指苍穹,无声诉说着苏区时期的血火岁月。作为湘鄂赣苏区的核心区域,铜鼓县在反对国内外敌人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2万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松涛阵阵中,全体队员整齐列队,面向纪念碑重温入誓词,铿锵的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继承遗志的坚定决心。



  在东浒村实践队探访第九战区第十六预备后方抗战医院遗址。这座百年民宅建筑群原为湘赣抗战前线伤兵救治中心承担湘赣前线伤兵的救治重任。在断壁残垣间,1945年8月10日的《时事新报》号外依然清晰可辨,上面墨迹淋漓地宣告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这张穿越硝烟留存至今的报纸,成为那段艰苦卓绝、最终赢得伟大胜利的抗战历史最鲜活的见证。队员们有幸见到96岁高龄的抗战医院亲历者老兵后代吴老“从前线抬下来的兵娃子,浑身是血他哽咽道:“重伤救不回的战士,乡亲们用门板抬上山墓碑都来不及刻,直接用砖头刻名草葬”。触摸着斑驳的墙垣,实践队成员深深体会到,这些带着弹痕的砖瓦里,藏着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民族的脊梁;今日的山河无恙,正是无数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坦途,唯有将这份厚重铭记于心,方能不负先辈嘱托。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铜鼓大地上的红色印记,已深深镌刻在实践队员的心灵深处。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收获,“逐光”社会实践服务队将继续踏遍广袤乡土,在寻访中深挖红色根脉;让信仰的旗帜在青春奋斗的征程中高高飘扬,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考卷上书写属于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图/林佳雪 山海文 文/罗钰玮    编辑/范俊瑶)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