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青春回响: 江西机电职院学子守护战地医院遗址
夏日的风穿过弹痕斑驳的窗棂,铜鼓县东浒古祠静默如史。当江西机电学子指尖触到1945年8月10日的《时事新报》,泛黄纸页上“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墨迹骤然灼亮——这束穿越八十载烽烟的光,倏然照亮二十岁的年轻面庞。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逐光”实践服务队的红色身影,以青春为炬,让这座沉睡的战地医院在新时代重燃星火。
触摸烽火岁月:弹痕砖瓦中的抗战史诗
旧址位于铜鼓县东浒古祠,1939年秋长沙会战期间曾作为第九战区核心伤员救治中心。斑驳墙垣上密布的弹孔、泛黄报纸中凝固的战讯、静立八十载的原木桌凳……每一处痕迹都如泣如诉。队员们驻足凝视一份1945年8月10日的《时事新报》号外——墨迹淋漓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标题,穿越硝烟留存至今。“这张报纸是胜利的宣言,更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答卷。”队员王泽泉轻抚墙壁,历史的重量让他声音微颤。
倾听英烈故事:血火战场上的生命接力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队员们轻轻叩开了亲历者的记忆之门。96岁的吴老含泪追忆:“从前线抬下的兵娃子浑身是血,救不回的战士被乡亲草草安葬,砖头刻名便是墓碑……”哽咽的叙述中,泛黄的史料骤然鲜活。“战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5岁,”队员哽咽说到,“他们与我们年纪相仿,却以血肉之躯筑起生之屏障。这不仅是历史,更是青春的另一种模样。”
守护历史丰碑:拂去八十载历史尘埃
感动化作行动,队员们决心以双手守护这段历史。清扫院落枯叶、精细擦拭文物、修复斑驳门窗……当阳光重新洒满修复一新的窗棂,旧址仿佛被注入新生。“弹痕是民族的勋章,”队员闫东坤轻抚墙垣,“我们擦拭的不仅是尘埃,更是蒙在历史真相上的薄雾。”在青春汗水的浸润下,沉默的砖瓦重新诉说起民族的脊梁与不屈。
当最后一抹夕阳为旧址镀上金辉,青年学子与历史完成了一场庄重交接。墙垣弹痕如刻录抗战史诗的无字丰碑,桌凳血迹似凝结青春热血的琥珀。“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实践队员们面向旧址庄严宣誓:将抗战精神熔铸为青春坐标,以科技之力保存记忆,以青年之声传颂薪火,让八十年前的胜利光芒,照亮新时代的奋进征程。(图文/郑瑶瑶 林佳雪 编辑/邹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