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教育对口帮扶试点工作的通知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江西教育网 发布时间:2009-04-16 00:00:00
业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    



关于开展教育对口帮扶试点工作的通知

赣教基字〔2009〕18号

南昌市、吉安市教育局,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教育局,井冈山市、吉安县教育局,委厅有关处室、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年度工作安排,经研究,决定开展教育对口支援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教育优势,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重点,以城市帮农村、强校帮弱校为主要形式,全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支援方应对受援方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结对帮扶,使受援方学校校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一)办学思想

通过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受援方教育现状,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受援方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受援方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二)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

加强受援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受援方学校党组织建设工作。通过校长互派、教师交流和干部挂职锻炼,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受援方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培训

开展支援方骨干教师与受援方学校教师 “一对一”帮扶活动。组织支援方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送课下乡,建立联合教研组,联合开展学科教改教研活动,利用网络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教育质量

帮助受援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办学特色

加强受援方学校特色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项目,使受援方学校在校园文化、现代学校管理、教改教研、科技体艺、学科特色等方面逐步彰显办学特色。

(六)物质支援

鼓励支援方根据自身情况和受援方学校的办学需要提供经费和物资等方面的帮助,重点是向受援方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支援,如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在经费和物质等方面帮助受援方贫困学生。

三、时间及形式

帮扶时间:2009年6月-2012年6月

帮扶形式:

第一类:以县(区)对口支援为单位,南昌市东湖区支援吉安县,南昌市西湖区支援井冈山市,具体帮扶工作由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教育局组织实施;

第二类:以学校对口支援为单位,南昌市的12所中学(其中高中4所、初中8所)对口支援井冈山市、吉安县的各6 所中学,具体帮扶工作由南昌市教育局组织实施;

第三类: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各有关处室和直属各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特点,重点在办学条件、电教装备、队伍建设、学生资助、项目倾斜等方面支援井冈山市、吉安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具体帮扶工作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帮扶双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一名领导并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学校也要指定校领导和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帮扶任务。

2、广泛宣传动员。支援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动员部署。同时,结合实际,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对参与工作的教师及有关人员在考核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

3、制定工作方案。各支援方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共同商定帮扶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各支援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把支援任务按年度进行分解、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工作方案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4、注重工作协调。为了使帮扶工作顺利进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实施对口帮扶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调研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对口支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对口支援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受援方要与支援方主动沟通,积极配合,保证各项对口帮扶工作健康开展。

5、重视考核表彰。在实施对口支援过程中,各支援方要重视过程管理和指导,重视督促和考核,做到年初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总结。对在支援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宣传、表彰和奖励,并把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对学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对口支援工作水平不断上台阶。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