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教社政字[2009]39号
关于全省高校校报评估情况的通报
各高校:
2009年4月至6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校报评估组,对全省高校校报进行了评估。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评估的基本情况
拟定了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全国高校校报评估精神,结合江西高校校报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使评估更符合我省高校校报发展的实际。
专门组织成立了校报评估专家组。评估组通过审查自评材料、听取学校情况介绍、实地考察等,对评估学校的办报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评。
各院校对评估工作非常重视,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真进行自查自评,把评估作为推进学校校报建设、提高校报质量的良好契机。
在评估组评估的基础上,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审定,评定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宜春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12所学校的校报为“优秀”,其中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校报推荐参加全国高校优秀校报评选;评定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九江学院、江西教育学院、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新余高等专科学校、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南昌教育学院等18所学校校报为“良好”。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各高校把校报作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加强管理,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一些好的经验,主要表现在:
1、领导重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校领导亲自抓。如九江学院党委每年专题研究校报工作,学校还组织校报编辑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党委书记在校报开设电子信箱专栏,用电子信箱与学生联系,延伸了校报的触角;校长经常为校报撰稿,指导校报工作。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学校校报主编都由党委书记担任,为校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各高校在校报编辑、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特别是许多高校校报编辑部岗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流程清晰,制度健全。如南昌大学严格新闻采访和发稿制度,规范发稿程序,同时建立评报栏,对每期报纸进行评点。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新闻竞标制度》,并且规定对校报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给予科研分值。
2、加强策划,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各高校校报紧扣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加强对内容、版面的策划,突出校报引导舆论的功能。一是注重深入报道策划。如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东华理工大学等学校校报注重运用深入报道、跟踪报道的方式,对一些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分析,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导的作用。二是注重专题策划。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报提出了“五个一”思路:一篇可读性强的文章、一个过目不忘的标题、一张吸引眼球的图片、一个有特色的栏目、一张设计精美的版式;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开设了红色资源教育专题;华东交通大学围绕大学生就业,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南昌工程学院注重话题策划,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识性、思想性的栏目;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结合公安院校的专业特点,开设“忠诚”教育专题;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典型的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批读者关心的栏目,如:“我心中的优秀老师”、“本期新闻人物”等。三是注重校报言论策划。如赣南医学院、宜春学院、萍乡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校报重视言论,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言论,较好地引导了校园舆论。
3、积极探索,办报质量不断提高。随着高校不断改革发展,特别是经过这些年来各高校的积极努力和重视,全省高校校报也得到了发展,校报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校报的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彰显和提升,在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舆论氛围的作用更加明显。一是重视校报理论研究,为校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如江西教育学院积极开展校报的理论研究,组织力量开展了校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并申报了省人文社科课题,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的研究文章。二是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产品。许多学校将校报刊载的好的报道和文章进行整理,并汇编成册,产生了一批文化成果。如南昌航空大学校报编辑了《漫游中国大学之南航分册》、南昌大学校报编辑了《五月的天空》、《香樟花又开》、景德镇陶瓷学院校报编辑了《笔墨春秋》,等等。三是校报的精品意识不断增强,编排美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印刷质量不断提高。江西农业大学校报图文并茂,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版式规范、版面大方,标题取的有韵味。江西师范大学校报一、四版套彩,而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南昌教育学院等8所学校的校报都是全彩报。
4、加强队伍建设,办报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建立群众办报机制,尤其是发挥学生记者的作用。井冈山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中医学院、九江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校报学生记者团办得红红火火。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记者团还有自己的网站、活动场所、团歌和统一的团服,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汉韵文化,这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记者易地采访,同时组织他们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记者的素养,培养了一支学生编辑队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群众办报有特色,学校许多部门的负责人为院报编稿、写稿,成为院报的业余编辑和业余记者。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门成立了教工记协。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报创刊时间虽然不长,但迅速建立了教工和学生通讯员队伍。二是校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一方面,校报编辑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较大提高,如南昌航空大学校报4位正式编辑全部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赣南医学院校报为正处级建制,而且还可以通过职称晋升使编辑个人能够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校报队伍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有不少校报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千方百计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被誉为布谷鸟精神、百灵鸟精神、啄木鸟精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高校校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个别学校对校报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认为校报与教学相比、与科研相比,可有可无。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报在宣传、引导学校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报在凝聚广大师生力量,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把校报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
二是校报可读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一些学校校报还存在着出版周期长、信息容量小、新闻时效性差、形式呆板单调等问题。一些学校校报对言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撰写和刊载社论、评论、编者按、编后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足。
三是办报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些学校办报经费不足,没有校报的独立使用经费;一些学校办报的基本条件缺乏,计算机、照像机等基本的工具配备不到位;一些学校的办报人员待遇偏低,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问题上,没有充分考虑办报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缺乏政策保障,影响了办报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总之,通过评估,交流和总结了许多办报的好经验和做法,推出了一批优秀校报,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提高了校报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全省高校校报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各高校要以这次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查找不足,积极探索推进校报建设和发展的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使校报工作迈上新台阶。
江西省教育厅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