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
【人物简介】胡建华,男,1953年12月生,江西南昌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副会长,是江西省中青年(2003-2009)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近年来,胡建华围绕高等学校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旅游经济等问题,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和江西省重大招标和重点项目10余项,并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为了解江西财大的复校历史,作为江西财大报的学生记者,我有幸采访到了校党委前副书记胡建华老师。聆听胡老师的叙述,仿佛打开一部《江西财经大学复校史》,回顾我校复校走过的风雨征程,我不禁感慨万千。
历经坎坷,江西财院山穷水尽
“我是在江财复校后不久入职的。”说起自己与江财的故事,胡老师的语气里满是回忆,“那个时候,它还不叫江西财经大学,它是江西财经学院,一个亟需发展壮大的学院。”
据胡老师回忆,当年的财大还只是个只有九百多号教职工,学生人数不到两千人的小规模财经学院。领导班子在收回原校址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良青年的辱骂和围攻。复校的最初几年里,校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狭小的校区,远不足以为教师教研工作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足够的场所。一间小小的不足十平米的宿舍,竟要容纳近十个学生,没有独立卫浴,天花板上的一个小风扇也“吱吱呀呀”地作响,更不要提空调这种奢侈的存在了。学校领导班子以及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场所被限制在同一个区域,那时候,能有一个完好的写字桌已经是很高的工作配置了。学院附近也是一片一片的荒地坏田,交通更是不便。校舍的紧张以及极差的居住和学习办公条件,一度让江西财经学院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那个时候,我们每一年能招的学生都非常少,只有几百人。学院可开设的专业也非常少,简单来说就是‘四系一部’。”说起当年学校的科研办学规模,胡老师深深叹了一口气,“工业经济系、会计系、计划统计系、财政系是江西财院仅有的四个系,另设基础部管理部分工作。”
复校的最初几年,江西财院历经坎坷,不论是校舍面积还是办学条件,都远远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
同心同德,江西财院绝处逢生
“但是,再艰苦的环境也打不败坚韧的江财人。”胡老师的语气开始激动起来。校舍不够,就要努力扩大学校面积,就要努力去获取征地条件。据胡老师回忆,改革开放后复校初,学校领导经常乘吉普或骑自行车,跑遍南昌市周边青云谱、湖坊、长堎、湾里、麦园、梅岭、下罗等地区考察征地,大搞学校基本建设。“尽管条件极好的地方不多,但我们可以去开劈去创造。”环顾财大现在的校园环境,谁能想到这蛟湖北湖以前竟是水库低坝,谁又能想到这阔大美丽的校园以前竟是一片片低产农田。数千人日复一日地填补着低洼,才造就了今天大片的平地。
“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教职员工艰苦奋斗,学院领导也走在教育科研的第一线,融“教育、科研、领导工作”为一体。”据胡老师回忆,复校初的那一批领导老师,以校为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精心施教不忘初心。“像现在的王乔书记以及王小平副校长就是当年众多艰苦奋斗学子的一个缩影和典型,很多人因为学校需要选择留校当老师,而这一留,就是数十年。”用胡老师的话来说,复校初的那一批老师,是热心教育的,是甘愿为了教育而奉献青春的,是甘于清贫而不甘落后的。
“不仅仅是领导老师在努力,财大的学子也不甘落后,埋头苦干。”胡老师说,在那几年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路灯下看书学习,图书馆里找不到一个空席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落后就要挨打”,每一个学生都铭记着这一句警言,努力学习,不甘落后。“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当年的八字校训深深刻在同学们的心中,激励着每一个同学的成长与发展。
江西财经学院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背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在国家财政部的支持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驶入了超越前进的快车道。在1985年,财经学院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财经院校。
争创一流,江财精神永流传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昔日那狭小的校舍,简陋的办学条件、满目荒芜未具规模的校园,已成为江财的历史和记忆。如今的江财校园里桂花飘香,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现在的江财已经成为一所知名高等财经学府,稳居财经类高校的第一方阵。
“但在新时代,江财仍要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精神,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领跑者在加速,后居者在追赶,我们稍有松懈就会落后。”胡老师说到,在机会更多的新时代,竞争就更加激烈,我们每一个江财人都要认清历史条件,审时度势,要有发展的前瞻性。每一个江财人,都要继承发扬江财精神,秉记“信敏廉毅”的校训,不断创新发展。如今的江财,依旧要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困难,注重学校内涵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现代管理团队,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生精英队伍。“校园上下的每一个人都要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不可单打独斗。”
“信敏廉毅是江财之魂,争创一流是江财精神”,胡老师所写的歌曲——《江财人》里面这句话,正正体现了江财的文化精髓。当复校遇上改革开放,财大的每一位老师、同学艰辛创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江财春天的故事。最后,胡老师很坚定并且很自豪地说了一句:“相信,秉承优良的江财精神,学校也可随着社会的发展,踏着坚实的步伐迈进全新的时代。”(文/学通社 陈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