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实践 > 暑期文明实践志愿行动 > 正文

九江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10-25 09:20:04

九江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总结

用精准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830日上午,庐山市白鹿镇玉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人头攒动,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片欢乐祥和气氛。由九江学院相关负责人带队、近50名师生组成的大学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与200余名玉京村父老乡亲一道,共同见证“九江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挂牌成立。到玉京村开展思想政治及专项理论讲座、科技兴农技术、专家义诊、师资培训指导、美术墙绘、法律咨询宣传、文艺汇演、城乡规划、暑期支教等全方位的文明实践活动。

九江学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团员带头,依托学校青年志愿服务系统,不断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功能,大学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进乡村为纽带,让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触摸乡村脉动,实现思政理论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带来新火花。

项目先行”  高校志愿行动进基层

新时代文明实践,重在实践,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力军,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中坚力量。

新年伊始,九江学院团委与濂溪区团委、濂溪区民政局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行动结成联盟,校团委和濂溪区十一个社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每年提供不少于100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少于2000名志愿者服务辖区建设,并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

搭建文明实践阵地,用项目凝聚青年。各二级学院积极认领社区,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五个一”活动(即一次走访调研,一次四点半课堂、一场环境整治、一次文化宣讲、一场特色活动),形成“一方举办,活跃一片”的良好局面。在新路岭社区,九江学院春雨志愿者每个周末都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风雨无阻地来到社区中心,开展功课补习等志愿服务。正是这无数次的奔波,让他们和这些小伙伴们的沟通桥梁又缩近了许多,彼此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到主动、从相识到相知。

打开“九江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每天都有在线等待审核通过的志愿者。九江学院全校已注册青年志愿者2万多人。全成立1志愿服务指导中心20服务分队、6个专项服务队每年开展服务1500次以上

打造文明实践品牌,不仅用服务温暖青年,更要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这也反推学校不断科学设计工作载体,深化工作内容,形成了“一街一品”的工作特色。像校志愿者指导中心联合九江市益启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新路岭社区建立了“九青驿站”;经管学院获得中国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支持建立免费午餐大学生驿站;药生学院开展“河小青”水资源保护服务、乐翼服务队在九江火车站开展暖冬行动,这些品牌活动逐渐在社区扎根,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此次在玉京村成立的九江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作为集理论学习、服务实践、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等于一体的新平台、新阵地,重点在个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成立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探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九江乡村振兴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学生把在校园所学到的知识,带到农村去,既让农民得到实惠,又让自己得到提升,实现了双赢。”九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冯建指出,将扶贫村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又一阵地,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学校根据学科优势自上而下送项目,根据群众需求自下而上设计项目。在更深层次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引擎作用。

校村合作”   首开文明实践“玉京模式”

玉京村是一个拥有19个村民小组、3781人的山区大村,是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试点村。千年古桥庐山观音桥旁天下第六泉汩汩涌出,是玉京村的重要水源。“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作为庐山脚下的高校邻居,九江学院学子主动承担起守护者职责,以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式,组织化学专业学生定期到观音桥旁边检测水质量,捡拾垃圾。志愿者们拿上垃圾袋和铁钳,顶着烈日弯下身捡垃圾,为河道的洁净保驾护航。九江学院“心向党”文艺轻骑兵在村民广场为村民表演精彩的文艺演出。新修的小学外墙,艺术学院的学生手绘的中国梦、庐山情十分醒目。“学雷锋”志愿服务小分队为群众开展维修家电、健康体检等贴心服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今年8月,玉京村文明实践站与九江学院决定建立长效机制,将玉京村作为九江学院大学生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地,在全省首开文明实践“校地合作”的先河。
  “我们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高校师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地方、融入地方、助力地方。”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魏立平指出,校村合作平台的建设,拉近了文明实践志愿者与群众的距离。学校将根据学科优势自上而下送项目,根据群众需求自下而上设计项目。村民需要哪些志愿服务,可以像点菜一样在平台上操作。下一步,九江学院将根据村民下的“菜单”,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到玉京村开展思想政治及专项理论讲座、科技兴农技术、专家义诊、师资培训指导、美术墙绘、法律咨询宣传、文艺汇演、城乡规划、暑期支教等全方位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实践锻炼、增强自身才干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接地气、服务项目丰富、农村群众喜闻乐见、“校地合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玉京”模式。 

现场思政”  厚植文明实践的种子

玉京村村民周桂花,是198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一张珍贵的照片》中与周恩来总理合影的主人公。20194月,周桂花荣登“中国好人榜”。九江学院每支服务队一到玉京村,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周桂华老人,听她讲述周恩来总理的亲民爱民故事,这种现场思政课已经成为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必修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九江学院积极落实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和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力思政”工程,结合村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三下乡的生动实践,抓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思政课搬到国旗下、纪念碑下、扶贫村里、科技企业中,用快闪、沙龙论坛、短视频、诵读经典等生动的形式,讲好新时代故事、唱响时代旋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文明实践基层正是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走进实践一线,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以浸润的方式种在田埂上,种到学生心中去。”校团委负责人说。
  田埂边、社区里大学生老百姓谈笑风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画面逐渐多了起来。九江学院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散播在泥土上,以文明乡风“滋养”着大学生思政教育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