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引路 > 优秀思政课教师 > 正文

江西师范大学:周利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9 09:13:12


用饱满的热情书写人生

——江西师范大学周利生事迹



在奋斗中奉献无悔青春


1996年,江西省第一届思政课教学竞赛中,周利生荣获一等奖。这也是那次比赛的最高奖项。那时,他28岁。

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内容,聚焦学生的主要关注点进行思想交流,努力向学生着传递最前沿的信息。“老师的课对我们非常有帮助,会让我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超级好的老师!”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他立足江西红色资源丰富的地缘优势,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带领学生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课程教学由静态化、抽象化变为动态化、形象化,内容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多年来,他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用青春谱写着“思政人”的辉煌篇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江西省敬业奉献好青年、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西省思政课公开教学竞赛奖、江西省思政课优秀教案竞赛奖、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新世纪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都是对他的肯定。


努力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


积极有效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在他看来,理论宣讲更需要敏锐的思想意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很快就在青年学生中作了题为“中国梦与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的辅导报告。

多年来,他以多种方式宣讲着党的创新理论。

201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他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的“与信仰对话——万场党史报告进校园”宣讲活动,指导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看待党的历史。

可以说,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部队到地方,都曾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近年来作理论宣讲报告近三百场。他宣讲的对象层次众多,既有机关干部、也有部队官兵,既有企业职工、也有农民群众,既有高等院校教职员工、也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等。

让听众能听下去、有收获,这是他坚守的原则。每准备一次理论宣讲,他都认真思考宣讲对象,吃透宣讲主题,精心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做到深入浅出、有的放矢。“他的报告大家愿意听。”在谈到听课感受时,听众会不约而同地给出这个评价。江苏“红色之旅”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一位中学校长在博客中写道:“有幸听取了周利生教授的党史报告,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精彩的党史报告。”在南昌铁路局团委书记培训班上,福州火车站一位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青年干部在听完他的报告后说:“印象非常深刻,感觉震撼极大,世界观被刷新了。”


打牢教书育人的学术基础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还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学术研究因此成为教书育人的“源头活水”。

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程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他利用俄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带来的解密档案文献,探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互动关系,对新资料显示出的新问题,分析原委填补研究空白,对学术界尚存的争议,运用新资料提出新见解。俄罗斯著名学者、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卡尔图诺娃对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教研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和发展。只有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才能达到教学与科研双赢。他注重研究教育对象,研究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与相适应的教法和学法,主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教学因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厌学问题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等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努力探寻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相连接的桥梁。

用饱满的热情书写人生,是他的座右铭!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