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引路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 正文

刘润香:十载一日初心在,追寻心灵防护线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9 08:39:16

自2010年进入南昌大学以来,刘润香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在一份评议材料里,写着这样一段文字:“刘润香,女,中共党员,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该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爱护学生。”这是一段中恳的文字,是对刘润香老师十年来的工作一个贴切的评价。

学以致用,就是为了那个“初心”

自从选择了“心理学”这个专业,自从踏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个岗位,她一直记得自己最初的想法:帮助那些心灵上需要呵护的人,让他们找到人世间的温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好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她认为要及时找出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避免极端悲剧性事件的产生。

于是,刘润香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她在大量阅读和研究了前人的成果的情况下,开始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系统”。她认为筛选出存在心理危机的个体,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到心理平衡的状态,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这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润香老师不仅仅是向前人学习,而且善于利用新事物,助力“心灵防护线”的研究。在偶然的一次谈话中,听到一个同事说到“大数据”,触发了刘老师的灵感:能不能利用“大数据”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系统”中数据来源不足的问题。

经过认真地学习和了解“大数据”这一新的知识,她认为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得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可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评估。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建立预测模型去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为危机干预提供预警有利于筛查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比如类似于“走饭”的案例,如果能在其采取极端行为之前通过分析其微博信息而及时地进行干预,就可以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这项研究已经于2018年立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带着自己最初的心愿“帮助那些心灵上需要呵护的人”,再接再励将研究深入下去,争取早日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实践中。

课堂教育与个体辅助共进,始闻“玫瑰花香”

刘润香老师长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一线,为学生答疑解惑,深受学生好评她每年承担了学校1000余新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教在90分以上。她一直秉持这样的一个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掌握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心理健康了,他们需要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她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外,多采用体验式教学,即“感知——分享——感悟——践行”模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讨论中得以学习、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几乎每学期最后一次课结束时都有学生表示“时间过得太快了,遗憾心理课就结束了”、“很希望心理课一直上下去”、“通过心理科课,收获很大,成长了不少”。

在教学的同时,刘老师每周两次心理咨询值班,平均每年咨询100余人次;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值班,平均每年干预10余起。并且做为中心测评工作主要负责人参与每年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每年完成8000多名新生心理测试数据的分析筛选工作,撰写新生心理普查总结报告,并进行新生心理约谈。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爱护学生。是的,刘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她在追“梦”的路上前行着,在获得学生和同事们肯定的同时,也有了一些收获:主持和参与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1项,近三年发表论文五篇,参编著作一本(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评为二等奖),2018年入选南昌大学“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