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 工作案例 > 正文

以“互联网+”思政平台助力优秀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3 10:17:20

  校园网络文化既是当今校园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产物,本身也在发展与创新中不断繁荣。深入探索校园网络文化,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不断发展与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营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国际学院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进、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思维,集中创新打造了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品牌“互联网+”思政工作平台,扩大了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时间、空间和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一)工作目标

  国际学院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建设,不仅要有“出品”,更力求有“精品”,紧紧围绕大学生各阶段的切身利益为主题,做到专注和极致。理念上,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要求以大学生切身利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习、就业、创业、心理、恋爱等多方面多渠道去真正去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行为上,互联网思维就是交互参与的思维,大学生思政工作平台建设必须有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强化其主体地位,发挥其自我教育的功能,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策略上,互联网思维就是以人群为导向,要求注重顶层设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给侧”提供多内容多方向的选择,提供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精准信息推送,并在确定服务对象后,根据思想、行为、需要等特征来甄选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工作方式。

  国际学院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打造了“互联网+”思政工作平台,将使大学生从“被教育者”向“传播者”转变,进而从“传播者”向“自我教育者”转变,最终帮助大学生达成自我教育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工作思路

  1、创新平台:以“创新实践学分”开辟校园网络文化新路径

  在教学上,国际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结合网络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最终修订实施了《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实施办法》,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践育人充分融合,并作为一门课程加以建设,自2014级学生起将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以《学科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培养计划,且每位同学将获得一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成绩单,详细记录学生每学期参加活动情况与素质提升类型,并由学院盖章认定,打造“第一课堂”成绩单记录专业水平、“第二课堂”成绩单印证能力提升的“双证在手”新局面。

  在方案设计上,国际学院丰富了“创新实践”的内涵,分为“品行塑造”、“学科竞赛”、“校园活动”、“团学工作”、“学术实践”、“技能培训”等板块,几乎将所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都纳入其中,并设置了“绩点”兑换“学分”的可操作规则。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学工作、学术科研、技能考证即可获得相应绩点,大一至大三学年,绩点累积超过60个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绩点数对应课程成绩,最高99分。

  2、创意联动:以“国际教学助手”拓展校园网络文化新渠道

  为实现网络思政工作的效能提升,国际学院积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构建以微信、微博、网站、APP应用为主体的新媒体矩阵。在原有的官方微博、微信内容投放、学院网站改版建设的基础上,2015年,国际学院重点打造了“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助手”微信互动平台,除涵盖常规信息化功能外,还包含了信息精准投放、大学成长记录、内生动力闭环、教师掌上助手等特色功能,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校友、用人单位等多方联动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的方式提升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便利性,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化平台的育人功能。

  3、创优品质:以“学生PU部落”打造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国际学院积极调研并创新性的引入合作平台,以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口袋大学(PU)”为载体,实现活动发布、活动管理、绩点认证、第二课堂成绩单输出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通过平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悉活动信息,并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与。参加活动时扫码签到,活动结束后绩点、积分自动“入账”,系统后台则实时记录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名称、时长等信息。

  在活动发起方面,除了学生会部门、社团外,学院还为每个团支部建立了PU部落,以团支部名义发布的主题团日活动同时纳入创新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范围,辅以精品活动评选、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充分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在活动性质方面,学院根据不同类别进行了划分,分别推出感恩教育、公益实践、人文素养、文体艺术、学术创新、实习创业等系列。

  在激励机制方面,国际学院创新推出“双因素”激励机制,学生参与活动除可获得作为学分认证依据的绩点外,还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积分,积分可兑换相应的服务,而服务由来自学生、校友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从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成长互助的平台,实现了基于多重激励机制的“内生动力闭环”。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个体与团队的内生动力,增强“互联网+”思政平台培养塑造人才的工作实效,国际学院在创新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还改革完善了运行模式,在运行模式方面,简政放权,三级联动:一级队伍为学院学生工作教师,对活动整体指导统筹,审核推出;二级队伍为学院学生干部骨干,对活动的发起充分筹划,对活动的实施精心操作;三级队伍为学院全体同学,以“菜单挑选”的心态对活动进行选择性参与,并根据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反馈,进一步指导今后活动设计。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互联网+”思政平台加强家校合作交流。为了搭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不在学校也能够清楚了解同学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在每学期结束,学院通过“国际助手”微信平台将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致家长的一封信”、“国际学院年度留学项目一览”等学生相关信息点对点的发送至家长手机,学生家长可通过手机端直接查看并进行意见反馈。

  2、依托“互联网+”思政平台丰富学院育人形式。国际学院不断引领活动方向,提升实践内涵。为了将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院率先引入“学生PU部落”概念,学生通过在PU部落中报名参加活动,从而获得相应的绩点与积分,学生在PU平台获得的活动类绩点总数与获奖实践类绩点总数相加则形成了该同学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计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与课程成绩。所获积分则可以在寒暑假换取企业实习。学院通过“学生PU部落”搭建起的学生素质拓展新平台,使得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人文底蕴和综合素养,获得了更多的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展现和发掘了自身的文化潜力、道德潜质、实践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结合“互联网+”思政平台创建学生寝室文化。国际学院结合“国际助手”将学生日常查寝工作常态化、具体化、信息化,由寝室楼层长在每周三、周四通过“国际助手”微信端进行查寝与登分,并将学生查寝分与学生品行修养分相结合计入创新实践学分,实现学生“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联动,以优良的寝室作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利用“互联网+”思政平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国际学院利用“国际助手”微信平台在学生层面开发“荣誉信用体系”,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荣誉、奖励、证书后,可以通过平台助手进行收集、汇总,形成每位同学独有的荣誉体系,并可以将所获荣誉申请转换成学院学分绩点与学院奖学金,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功能和整体效应,使得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发展和共享的文化。

  5、融合“互联网+”思政平台完善学院学工管理。为进一步运用“互联网+”探索开展学生学籍工作,学院将学生班级、住宿、家庭等信息与“国际助手”平台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网上学生学籍体系,激发学生工作新活力,各班班主任通过助手微信端不仅可查看所带班级学生基本信息与班级概况,同时可对本班同学近期挂科情况、学费欠缴情况、到课情况等及时进行信息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除此之外学院进一步优化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并在“国际助手”微信端上推出学生请假功能,学生通过助手请假界面提交申请,待班主任与学院老师审核通过后即完成请假流程,摒弃了以往纸质请假条带来的繁琐流程与低效率办公,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院通过“国际助手”微信端平台,使得学院学生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了学院日常工作精细化、效率化、体系化的有力手段。

  6、借力“互联网+”思政平台打通师生沟通桥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和电脑网络已经在大学生范围内得到普及。学院抓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机遇, 打破传统面对面、口口相传以及QQ群、微信群等形式老旧、效率低下的通知模式,利用“国际助手”微信端平台每周推出“时间的朋友”,将学生一周内的注意事项与重要安排通过微信平台点对点发布给同学,并收集意见与反馈。一方面,借助信息推送、评论互动等开放的信息沟通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学生来开展, 将通知变成互动参与, 而不是被动传授,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 并能直接将原文传达给学生,避免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与失真。另一方面学院耗时打造“国际百科”,将学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通过平台汇总发布,学生输入相应关键词即可得到相关信息推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工作上重复使用“无用功”,也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遍知全院信息。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1、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开拓思政工作新模式

  (1)建立师生联动机制。伴随着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学院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一方面,2017年学院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师生联动机制,坚持每周推出一期“时间的朋友”本周信息发布,至今共推出27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高时效的了解学院动态,掌握重要事项。另一方面学院结合留学、就业、学术赛事等不同板块共计推出“国际百科”76项,内容涵盖了同学从大一入学办理学生证请假到大四就业出国等所有大学注意事项,避免了同一问题多次反复回答,有效的整合了老师各类资源并服务共享于学院同学。

  (2)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在每学期结束,学院摒弃传统手写平邮寄送学生在校表现及成绩单,使用短信形式直接推送给全院所有学生家长。极大地提升了传达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从送达效果来看,仅“致家长的一封信”浏览次数就每年平均达到1910次,与国际学院非毕业班学生人数基本一致,极大加强了家校联系。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发挥家长的责任监督作用,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加强三个课堂融合,形成学生全方面培养体系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

  开启实践育人并非一味地采取理论授课的模式, 要逐步做到彻底颠覆以往不正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截止2017年11月,我院PU激活总人数2627人,基本与学院总人数持平,拥有学生部落145个,学院共组织发布活动共1403个,活动参与总数达93156人次。此外,学生在PU课堂上获得的绩点还可以在“国际助手”微信端生成本人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并将其作为第一课堂的一门必修课,改变以往重理论请示件的教学方式,运用科学的“互联网+”平台将学生课本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2)“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相贯通

  社会即学校,生活及教育,社会作为学生的第三课堂,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第三课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鼓励同学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学生在第二课堂PU活动中获得的积分可以积分扣除的方式换取社会实习单位实习的机会,以今年寒假为例,学院联系深圳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江西惠普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同学使用PU口袋校园中的300积分即可换取自己心仪的实习机会,真正做到将深入开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积极构建起第二课堂联动第三课堂的一体化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学生管理新平台,促进学院高效服务与工作

  面对学院2500余名大学生,如何做好纷繁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逐步实现学院高效能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一直都是学院想借助“互联网+”思政平台实现的目的与效果。在引入“国际助手”微信端后,一方面,使得学生思政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学生上课、考试,而是逐渐以贴近大学生思想、行为导向,不断优化思政工作流程与环节,将老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形成高效交互的学生管理范式。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也使得思政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支撑点,深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的个性化引导中,深入到学生学习、思想、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到思政工作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文/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    编辑/耿一博)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