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红韵润初心青春接力传薪火 ——江西机电职院知心致远社会实践队“三下乡”活动
7月上旬,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知心致远”社会实践队赴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开展了为期8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为主线,在红色研学中赓续血脉,用青春足迹践行新时代青年“自找苦吃”的实干宣言,以实际行动彰显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青春担当。
(图为队员们在石塘镇田间小道行走照片)
听老兵述峥嵘悟忠魂励初心
一场与老战士的座谈会,成为实践队队员们最深刻的“沉浸式”红色课堂。围坐于简朴的会议室,老战士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烽火岁月里的战斗历程,褪色的勋章、刻骨的战场回忆,让遥远的峥嵘历史变得可触可感、直击心灵。队员们屏息聆听,无不被那份穿透时光的赤胆忠魂深深震撼。互动环节中,队员们围绕“从军经历对人生的影响”“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军人精神”等话题踊跃提问。老兵官以安的回答掷地有声:“穿上军装就是为了保家卫国,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他深情勉励青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像军人一样敢于担当、严守纪律,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铿锵话语萦绕耳畔,让队员们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愈发深刻。交流尾声,队员们齐声献上诗朗诵《可爱的中国》,激昂的语调中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图为老兵交流座谈会及队员们与老兵合影)
(图为队员们为老兵表演诗朗诵《可爱的中国》)
探红色地标溯革命根脉
队员们先后走进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姚筱舟事迹陈列馆、红色家书馆、铁军广场、廉史馆、石塘士兵大队旧址、纸业同心馆等红色地标与文化场馆,开启了一场寻根溯源的革命精神之旅。在新四军整编纪念馆,泛黄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步枪刺刀和生动的历史影像,勾勒出石塘镇作为新四军重要整编地的红色坐标;在姚筱舟事迹陈列馆里,《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故事与手稿复制品,让大家感受到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刃、以歌明志的家国情怀;红色家书馆的藏书与家书,字里行间满是革命年代的理想信念与家国眷恋;铁军广场的雕像群像,定格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廉史馆的史料记载,展现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石塘士兵大队旧址的斑驳墙面,仍留存着当地群众支援革命的赤诚;纸业同心馆则串联起纸业工人支援抗战的红色记忆。在石塘镇宣讲员陈智威的生动讲解下,队员们系统梳理出石塘镇在革命历史中的多重角色,行走在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场馆中,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无数热血青年怀揣“救亡图存”的壮志,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洪流的动人场景。
(图为石塘镇宣讲员陈智威带领队员们参观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姚筱舟事迹陈列馆、红色家书馆、铁军广场、廉史馆、石塘士兵大队旧址、
纸业同心馆等红色地标与文化场馆)
传红色声音扬时代新声
为让红色故事传遍街巷、走进人心,实践队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让青春之声成为红色传承的“扩音器”。队员们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石塘镇当地居民普通话推广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精准掌握当地语言环境特点,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在“小小主持人”课堂上,队员们从发音技巧、语言表达、台风仪态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队员们与石塘镇宣讲员陈智威携手,针对姚筱舟纪念馆、红色家书馆等红色景点开展联合宣讲,用普通话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此外,他们还精心录制了一系列红色宣讲视频,通过清晰流畅的语言传递革命精神,通过线上传播让红色声音突破时空限制,抵达更多青年心中。
(图为队员们开展石塘镇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照片)
(图为队员们开展“小小主持人”普通话培训照片)
(图为队员们与石塘镇宣讲员陈智威开展联合宣讲活动)
(图为队员们录制红色宣讲视频照片)
办红色村晚聚奋进力量
实践队与石塘镇政府共同筹备的“石塘镇夏夜颂峥嵘”主题红色村晚,成为联结军民、干群情感的纽带。村晚以“经典传承,红心向党”“青春飞扬,时代之声”四个篇章为主线,歌曲、舞蹈、朗诵、话剧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在光影交错间再现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荣光,也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奋进风貌。台下,乡亲们看得入神、听得尽兴,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这场接地气、有温度村晚不仅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更在共演共赏中凝聚起“赓续红色血脉、共建美好家乡”共识与力量。
(图为红色村晚节目单)
(图为“红色村晚”活动现场)
从烽火岁月的回忆到红色故事的传扬,从革命精神的感悟到初心使命的践行,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激活红色资源。此次“三下乡”红色研学之旅,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刻回望,更是对青年责任的生动诠释。未来,队员们将以实际行动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贡献青春力量。
(文/撒月 吕梓豪 图/周子旋 付坚华 编辑/朱旭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