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 思政前沿 > 正文

思政前沿(第26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31 22:33:07


思  政  前  沿


第5期(总第26期)


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5月31日



目  录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金句(1)

二、江西高校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

教育活动(4)

三、华东交通大学:构建“333”模式,开展“十百千”宣讲(7)

四、南昌工程学院:创新课程思政“三课堂”  种好思政教育“责任田”(11)

五、宜春学院:成立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14)

六、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三棱循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金句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


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江西高校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节系列教育活动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筹部署,利用2019年“5•25”心理健康教育节契机,在全省高校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教育活动。并于5月25日,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集中展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果

一是举办一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骨干研修班。在前期充分调研和案例征集的基础上,于5月5日至5月11日期间,在华东交通大学举办了一期的培训班,开展了由恋爱、人际交往、家庭、意外遭遇、学习、就业以及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的干预报告与案例研讨,进行了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经验交流以及观摩学习活动,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骨干工作能力水平。

二是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5月5日开始,组织各高校开展以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游园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手语操、心理漫画展等不同形式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如东华理工大学开展“负能量收集站”和“5·25告白日亮灯仪式活动,排解学生心理负能量,勇敢表达对家人、朋友和自己的爱,使其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三是举办一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展示交流平台,于5月23日至24日,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一场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突出以赛带练、以赛代训,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心理咨询水平。

四是表彰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评选出了以江西师范大学王敬群同志为代表的10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热情,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五是评选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在前期培育的基础上,遴选了南昌大学等12个工作基础较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通过进一步培育培养,建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工作与成果水平领先、示范与辐射效应显著的示范中心,带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学科、多部门、跨学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是开展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排查并对调查分析报告进行评比。在4月25日至5月20日,对全省高校所有在校学生进行一次普查,并对11类学生进行重点排查,及时发现、有效预防、及时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展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作用,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能力,激发了工作活力,增强了工作信心,不断促进大学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华东交通大学

构建“333”模式,开展“十百千”宣讲


华东交通大学通过遴选三类群体、聚焦三大维度、强化三个结合,深入开展“十百千宣讲团”宣讲,让思政教育变得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截至目前,12名宣讲团成员,已累计宣讲40余场,覆盖了15个学院的6000余名师生。

遴选“三类群体”,实现宣讲成员多元化。学校立足理论、行业和工作特色,完善宣讲成员资源库,建立了多类别、有梯次的宣讲队伍。邀请了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入选专家、校党委书记万明等为代表的党政干部担任宣讲成员;遴选了以全省最美思政课教师李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徐杰玲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政理论课教师担任宣讲成员;打造了以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一南、全省最美辅导员严荷君、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高旭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政工作骨干,初步成了“既讲理论政策,又讲故事经验”的多层次宣讲队伍

聚焦“三大维度”,实现宣讲内容复合化。学校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宣讲内容,将单一的思政理论课拓展成了“既有高度、又有广度、还有温度”的复合型思政课。坚持宣讲有高度,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开展“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筑梦新征程,不忘初心跟党走”等主题宣讲,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宣讲有广度。开展“新时代心理健康自助理念”主题宣讲,强化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带一路:世界向东、中国向西”主题宣讲,让师生与世界对上了“话”;“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主题宣讲,坚定了师生的文化自信。坚持宣讲有温度。从工作实际出发,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开展“做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主题宣讲,使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更让师生听得进、用得上;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团课,紧扣热点话题,通过小品还原和故事分享的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强化“三个结合”,实现宣讲形式立体化。学校立足新时代高校师生特点,突出宣讲“短、平、快”,采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方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适用的“思政套餐”。一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线上,依托《马上开讲》网络平台,录制《红色文化走进课堂》等微视频,将原汁原味的思政理论,有滋有味地传达给了师生,让师生随时随地、想学能学;在线下,将“大主题”分解成“微话题”,组织宣讲员进学院、班级,进寝室、支部,进工作室、社团“面对面”宣讲,实现宣讲“零距离”。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内,组织宣讲团成员围绕思政主题开讲;在课外,校党委书记万明将土建学院第二支部的宣讲课堂,搬到了南昌市轨道交通集团项目现场、工程一线,结合了学院特色、专业特点、教师特长,实现了思想理论与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三是教工与学生相结合。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同参加主题活动,既促进了教工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拉近了师生交流的距离,也强化了宣讲内容与师生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的结合,更加凸显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南昌工程学院

创新课程思政“三课堂”  种好思政教育“责任田”


南昌工程学院牢牢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创新思政课课堂、专业课课堂和网络慕课课堂等“三课堂”,三管齐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

学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师生“自学—互学—研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展了课前五分钟“紧跟党走”主题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吸引学生的“磁场”、精雕细琢的“工场”、传播真理的“道场”、立德树人的“林场”,让习近平总书记日常工作的最新讲话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广为传播、启迪思想,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

专业“必修课”嵌入道德“必念经”

学院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在学科知识传授中渗透思想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参观了军事主题公园等活动,实地介绍传感器在军事装备等领域的运用,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同学们拥军爱党的情怀;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工程事故案例详情,分析工程事故背后的惨痛教训,理解遵循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感悟作为土木从业者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与职业操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培养职业素养

思政“水元素”融入网络“大海洋”

学校组建慕课教师团队,立足学校水利办学特色,运用教学的多种功能和独有的优厚教学资源,将英语教学与水文化相结合,开发制作的慕课《畅游赣都——水文化英文之旅》,用英文介绍赣鄱流域“五河一湖”的水文状况、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态治理以及周边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学生了解赣鄱水系与赣鄱文化的历史演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门慕课的设计注重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理论,通俗易懂且逻辑缜密,仅上线10天,参与学习的人数已达4450人,在慕课平台上的播放量名列前茅,好评不断。










宜春学院

成立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


5月24日上午,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讨会在宜春学院举行,来自赣西14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部的教师代表们相聚一堂,分享思政课教育教学好的做法和经验,并成立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

近年来,赣西高校之间不断加强协同合作,积极推动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特别是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经验交流,促进了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一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赣西各高校长期坚守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优良传统,创新运用“学习通”APP等全新教学技术手段,探索实施小班化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其中,宜春学院进行大文、大理、大艺分类教学综合改革,广泛采用舞蹈、朗诵、话剧、说唱等形式举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

二是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动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赣西各高校充分利用湘鄂赣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教育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地,开展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现场式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施专题导学、现场教学、项目促学、舞台演学、网络助学五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理论问题学不透、学习感受不深刻、学习与研究结合不紧密、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红色文化育人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切实增强教学实效。

三是不断加强协同合作,形成思政教育大联盟。赣西各高校趟开胸怀,积极协作,在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研修、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逐步形成赣西高校思政教育大联盟。例如,联合成立宣讲团,分赴赣西片区14所高校开展“学习新思想 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巡回授课宣讲活动;联合举办了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共同开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研修基地(河南师范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研修活动,成效显著;宜春学院邀请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柴素芳教授来校讲学,并将柴素芳教授的讲学推介给赣西其他高校,促成柴教授在赣西顺利完成微电影教学改革、幸福观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工作经验分享与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赣西14所高校在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实践同行等方面的联系合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和质量,共同谱写赣西高校协同发展新篇章。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三棱循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改革”与“创新”,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延伸思政课堂,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棱循环”思政课改革创新体系,打造“有温度、有厚度、有强度”的思政课堂,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

强化队伍建设,做足课前基本功

学院重视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会、每月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教师们在会上就教学重点、难点开展研讨,就读原著进行交流,开展思想碰撞,提升教学能力,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积极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素质能力培训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省级讲课、说课比赛,推动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近年,宗彦等一批思政课教师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赛事中获奖。

创新教学模式,打好课堂组合拳

学院探索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设置“新闻播报”环节,利用课前10分钟的时间,各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播报国际国内新闻,引导学生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选修课,实施“专人专题联合授课”的教学模式,点对点、面对面地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促进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探索,学院思政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延伸思政课堂,培育实践教学品牌

学院着力打造思政课“守望信仰 红色寻根”实践教学品牌,以“重上井冈山”和“转战中央苏区”为主题,选拔师生队伍前往芦溪、永新和瑞金、兴国等10县市,走访党史办、县志办、博物馆和文化馆等50多家单位,通过实地调研、搜集史料、红色故事、访谈革命后人等方式,了解革命历史,重温革命征途的重大事件和撼动人心的场面,切身体会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坚定师生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其中党委书记万玉青教授主编,寻根队伍参编的《守望信仰——红色寻根之旅纪实》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8)。












主  编:叶仁荪

副主编:肖志华

执行主编:邓文君      本期编辑:肖礼偆

投稿邮箱:304481988@qq.com;电话: 86765019;

联系人:肖礼偆

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

邮编:330038


COPYRIGHT © 2016 江西大学生在线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
经营许可证:赣ICP备1300413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赣)字 133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