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特色工作材料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特色工作材料
保卫蓝天绿水,垃圾分类在行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分类体系。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投身乡 村振兴战略实施,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汲取智慧、施展才华、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为响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志愿行动的号召,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薪火梦之队”赴乐安流坑暑期文明实践志愿在行动。“薪火梦之队”社会实践队2019年7月5日至11日赴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开展暑期文明实践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趣味课堂和对大范围周边村民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情况调查为依据,全面地分析调查流坑村垃圾分类的现实状况以及现存的一些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垃圾分类我先行”开展垃圾分类趣味课堂
继上海实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后,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也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足以见得垃圾分类已成为中国各地重点关注的项目。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应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能正确分辨各种垃圾的种类,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实施,充分发挥课堂垃圾分类宣传普及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自觉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2019年7月6日下午,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薪火梦之队”实践队同培侨流坑小学组织学生开设别具特色的垃圾分类趣味课堂,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课堂伊始,实践队志愿者用“中国平均一年产生16800万吨的垃圾,每年只能消除8000万吨垃圾”的信息让同学们从庞大的数字上体会到垃圾数量之多。实践队志愿者讲到,垃圾分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那我们要好好地进行垃圾分类,把垃圾慢慢消灭掉”,同学们坚定地对老师说。课堂上,实践队队员通过展示宣传海报和条幅、提问作答等方式向大家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垃圾的四大分类: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以及讲解了垃圾分类后处理方法,并就在生活中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共同进行了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小朋友们热情踊跃,对如何做好垃圾分类讲述自己平日的做法。
寓教于乐、授之以渔。为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孩子们学习农村垃圾分类的热情,垃圾分类实践小分队用心制作垃圾分类教案,在用心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等分类知识之后,队员们还结合农村垃圾分类主题设置了课堂提问环节,为巩固大家的有关垃圾分类的学习成果,实践队队员请同学们以竞赛的方式将通过对身边物品举例垃圾分类,及时提问,校对,做到正确垃圾分类,各类垃圾正确投放,对作答正确的小朋友奖励彩笔和一些学习用品。
通过一节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让孩子们在收获农村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一份参与农村垃圾分类的喜悦。让参与者都知晓了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群众生活环境,关系到节约使用资源,体现出社会文明水平。最后号召大家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二、“垃圾分类,时不我待”垃圾分类调研在路上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薪火梦之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2019年7月7日对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大范围村民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情况调查为依据,全面地分析了流坑村垃圾分类的现实状况以及现存的一些相关问题。报告主要涉及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垃圾分类的态度、垃圾分类的看法、自家对垃圾处理的情况、以及当地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流坑村垃圾分类的相关情况,并针对流坑村垃圾分类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和解决方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消费产品日益丰富,随之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将这些垃圾回收变成可利用物质便成问题。垃圾分类指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总称。
2019年7月5日至7月10日,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薪火梦之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25人进驻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深入乡村并组织人员进行有关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对象是流坑村的村民,为了增加调研的广泛性和可信度,研究小组将25名队员分成8组,针对流坑村居民进行了大范围且具体的抽样调查以作补充。调查以随机采访问卷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垃圾分类的态度、垃圾分类的看法、村民对垃圾处理的情况、以及当地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内容。我们通过走访调查该村居民,面对面进行调查交流和记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坑村主要垃圾分类知识缺乏的原因有:缺乏垃圾分类教育或宣传,缺乏环保意识,相关设施不全以及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不太清楚和职能部门规划不力等。
首先,从垃圾分类调研数据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村民更关心垃圾如何处理,但是村民缺乏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因此,无法按要求主动有意识执行垃圾分类处理。
其次,从垃圾分类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村民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持肯定态度。然而,一些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和主动垃圾分类处理,是因为他们住的房子周围没有特殊的垃圾分类箱和垃圾分类处理引导宣传。
最后,垃圾分类不但要依托村民,而且要依靠相关的职能部门。若相关职能部门得以重视,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和监督村民进行垃圾分类;若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引起重视,他们便会随意宣传,放几个不同分类的垃圾桶,导致垃圾分类的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本次社会调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研究垃圾分类理念在乡村地区的学习和落实情况,为乐安流坑地区的垃圾分类管理提供有效建议。关于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首先,我们将跟进乐安流坑垃圾分类的进展情况;其次,我们将前往其他乡村进行同类型的调查研究,将不同乡村垃圾分类情况横向对比;最后,我们计划进行城市垃圾分类的相关调查,纵向对比城乡垃圾分类面临问题的异同,形成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