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刘晓泉
推荐候选人事迹材料
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者 ——江西财经大学刘晓泉事迹 |
刘晓泉,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点负责人,江西省现代中国研究学会秘书长,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理事,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科研开发利用教师团队”核心成员。 一、专注于中国近现代财政经济问题研究 对于科学研究,刘晓泉老师坚定执着,孜孜追求。自攻读博士学位起,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财政经济问题研究,尤其在公债研究方面形成特色。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近代中国地方公债发行制度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近代江西地方公债研究”、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近代江西地方公债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40年党的公债政策研究”等6项,其中多项课题鉴定等级为优秀。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指南研究”、省级项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等9项。出版专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发行研究1894-1926》《近代江西地方公债发行研究》《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等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960年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述论”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15),多篇被全文转载或被《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权威刊物转引。 二、致力于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课教学改革 作为红土地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把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刘晓泉及其所在的团队进行了长期探索。 先后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中国近现代财政史专题》《民国史研究专题》等本科生、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参与编写《红土地德育改革创新探微》《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等著作、发表《红色文化资源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野下的“纲要”课程教学》等论文,集中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取得系列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曾被学生自发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先后获得江西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江西高校思政课教师教案比赛二等奖、首届赣粤桂滇琼五省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江西财经大学“金牌主讲教师”等荣誉。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大力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四维协同:以高校思政课为核心的立德树人教育综合改革”等教学探索,均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加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获评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该课程先后获评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 三、尽心于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 作为学院副院长,刘晓泉老师协助院长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连续9年举办“红土地论坛”,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稳定增长,尤其是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成功获批,使学院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研究生导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优秀思想政治品德、良好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培养的5名硕士生中,3人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江西省“青马工程”项目立项,1人获得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发表论文10余篇。 |